生命需要被宠爱,生命值得被宠爱
除夕的晚上,大约也就是春晚的几个小时里,我接连收到六七个邮件,希望能够约咨询,这样的密度是大大超出平时的,我还曾与同道猜想,难道,真的一到过年,就被逼婚,所以才有这么多人突然需要见咨询师?后来不断参加各种聚会,不断听到各种故事,才突然意识到,春节,是大家集体回归的日子,回到过去的环境,回到熟悉的人际体验,回到也许是一直试图逃离的关系中,旧有创伤也就太容易被重新唤起了。如果时空的阻隔还能防御掉一些痛苦关系的话,这个集体回归的日子把一切美好放大的同时,也会将一切痛苦再现,对于爱的关系,这是一个被满足的日子,而对于痛苦的关系,这个日子会加倍痛苦。
故事一:“我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,是我终于有能力离婚”。
离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夫妻关系再不好,离婚也是一个重大的丧失,面对丧失从来都是我们人类的弱项,更何况,在我们的传统里,对女性是有“不事二夫”的期待的,所以,对于女性,尤其是中年女性来说,选择离婚,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非常强大的自我功能。
A的故事很普通,普通到就像是她那一代人的缩影。A也很了不起,她花了十几年去接受心理治疗,在痛苦的浸泡中,逐渐找回了自己。
A是她们家一群女孩儿里最小的一个,她的爸爸是家族里的长子长孙,也是他们家里唯一的男孩,A的被孕育,来自于奶奶姥姥都认为她的爸妈应该再要一个男孩儿。所以,A的出生给整个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,五十年前的她们家,经济条件已经不允许再多生孩子,这就意味着,A的出生宣告了这个家庭里再无生育男孩儿的可能,也意味着A的出生在父母的内心体验到的是蒙羞,在A所成长的那个环境,“断子绝孙”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。
A是在整个家族对女性有意或无意的贬低中长大的,到她结婚的时候,她的内心依然有作为一个女性的羞耻感。她在很小很小的时候,就曾下定决心,将来一定不能比男孩子差,将来一定要让父母知道,生女孩儿也不是坏的事情。她的这份倔强,后来也成为她婚姻中的绊脚石。
A的丈夫不能说是一个坏人,但不巧的时,他生活在一个男性崇拜的家庭,所以,他的身上天然就有作为一个男孩儿的优越感,与A结婚后,他也理所当然地期待被A完美照顾的同时,也等待着A的崇拜,就像他在他自己的原生家庭得到的一样。但是对于A来讲,去满足她的丈夫太难了,如果去崇拜丈夫,她会体验到作为一个女性的羞耻感,如果努力靠自己的能力托起这个家,她也会感受到被丈夫剥削,她没有办法做到,一边成为这个家的顶梁柱,一边还可以欣赏和崇拜丈夫,当然,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,这都是困难的,但对于A来说,尤其的困难。
糟糕的是,她的困境是不能得到娘家的一点支持的,每当她想跟亲人说一说自己的困境的时候,她的家人都会训斥她,说她不够贤妻良母,她永远是只能独自面对自己泪水的那个人。所以,她最终选择了去见咨询师。
后来她的咨询师帮助她看到了她的原生家庭中,她的母亲是如何在受虐的婚姻中,不断的抱怨却不肯离婚,她的母亲用抱怨不断折磨她的父亲,她的父亲用他的暴戾统治着她的母亲,老两口一辈子生活在彼此折磨中,却绝不选择离婚,他们告诉子女的是:我们不离婚全是为了你们!
可是A和她的姐姐们却感觉,真希望父母早已经离了婚,这样就不必每天生活在家人的彼此折磨之下,实际上,当A长大之后,她越来越感觉到,自己的家人之间,不仅是父母在彼此折磨,姐妹之间唯一的联系方式,似乎也是彼此折磨,彼此贬低,似乎每一个人只有战胜其他人,才能获得活下去的机会,就像是A从小就感觉应该战胜男孩儿,才能从父亲那里获得存在的准许。
一个病态的家族中,最早觉醒的人往往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而幸运的是,A天生有着极顽强的生存意志,她感受到了家庭哪里不对头,然后开始了漫长的寻找答案,也开始了承受漫长的被家族排斥,但是,她坚持了下来。
今年春节见到她,对于她离婚的打算,在座的各位都非常惊讶,我们谁都想不到,我们印象里那个柔顺的女孩儿,怎么会有那么强劲的力量放弃高职高薪的丈夫,来为自己的后半生做一回选择。她说“为了我的女儿。别人都说我离婚是在伤害孩子,但我清楚的知道,我能够离婚才是给予女儿最好的礼物。我希望我的女儿可以从我的选择里学会:作为一个女性,也是有作为人的尊严,是有权力得到尊重的。我也希望她能知道,对于痛苦的关系,她有权力去拒绝,她有权力放弃,就像我现在要做的这样。我希望她能知道,放弃比争取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气,但是只有真正拥有这样的勇气,才能拥有尊严和自由”。
故事二:“当所有伤害深入骨髓,我能做到的,只是不去伤害”
B的身世很坎坷,我们都知道他从小是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,曾经他的父亲当着我们一群小伙伴的面踢他腿窝,想让他当众跪下,并挥舞着笤帚雨点般的从他头上落下,他的父亲一边打他一边说着羞辱他的话,只是因为他的父亲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丢了面子,想用这样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搬回一局,找回一些控制感。可是偏偏,B是一个极不服输的人,他爸爸每踢他一脚,他踉跄一下,又挺立在原地,不哭,不求饶,也绝不跪下,这会更加激怒他的父亲,会招来父亲更多的打骂。
多年后,我们说起当年的这一幕时,他说“其实,你们看到的都不算什么,比这更厉害的有的是,我爸爸也许在这个世界上能找到唯一发泄无能痛苦的,只有我了,而我妈也默许,从来不拦着,也许是因为只有默许了,她才不必在床上伺候他。”
我们问他今年过年是怎么过的,他说,除夕和初一去看过父母,之后基本没怎么去。问他父母会不会责备他,他说“会,但我还是尽量不去见他们。好在,他们现在生活能够自理,能不见面就不见吧,省了见一面吵一架。我已经准备好了一笔钱,如果有一天他们生活自理困难了,我会给他们找保姆,甚至找护士照顾他们,但是,如果要求我守在他们身边,我做不到。心里的伤谁痛谁知道,我能做到的,只是不像他们伤害我一样去伤害他们,但我不爱他们,一点都不。我可以给他们钱,但我给不了他们关心。”
他的经历听得我心惊肉跳,也许就是那些经历太痛苦了,所以他选择了不伤害,不伤害父母,不伤害生活中的其他人,也不伤害自己。他与自己一双儿女的感情非常好,但与妻子间总是有隔膜,我想,一个从小被亲密关系伤害的人,对夫妻这样的亲密关系保持着戒备实在是太正常了。他能够不去伤害,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,也是一个大大的幸运。因为这个世界上,有太多太多的人,会选择认同父母的方式,会成长为一个施虐者,而他选择了对父母的反向认同,选择了不伤害,这就意味他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孤独长大,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对抗他成长的环境,拒绝被那个环境污染。
也许,就是他从小不管怎么挨打,也绝不低头的倔强帮了他。
故事三:被宠爱过的经历,早已经写进了身体里的每一分毫
我们当年的班花,其实应该是校花,出现在桌上的时候,我们都能感受到某种不一样的东西。她当年是我们大家的宠儿,不仅是因为她的漂亮,还有她的温暖和善解人意。那时候不懂她为什么可以如此被上苍眷顾,现在我知道,她的所有美好,其实来自于一件事:她是一个在家庭中得到过宠爱的孩子。
所以,今年的聚会,我直接问她:你小时候会不会一直被父母宠着?她于是开始滔滔不绝的讲她父母是如何宠爱她。然后她突然问我:你怎么猜到的?
我说:你可以观察嘛,那些曾被宠爱过的孩子其实很容易识别出来,他们的身形往往是灵巧的,他们的语言也是自由的,他们的面部表情往往也是放松的。更重要的是,因为他们有过被宠爱的经历,所以他的人际体验是安全的,所以,他们有能力在人群中去自由的信任他人,也就更有可能建立彼此舒服的关系。简单点说,就是被宠爱的孩子,往往脾气会更好,人际关系更好。所以,你看看,你走到哪里都不缺少宠爱你的人。
马上有人反驳我说某某亲戚家的孩子,宠得不得了,可是最后非常不成器。我说你说的那不是宠爱,那是溺爱好不好?被溺爱的孩子当然很难顺利的发展,因为,溺爱本身就是一种剥夺和贬低。
这一下,勾起了这帮盼着当爷爷奶奶的人的兴趣,纷纷问我溺爱是剥夺的话算不算一种谬论,好吧,于是饭桌变成了书场,我开始给他们掉书袋。
说溺爱是一种剥夺,是因为溺爱后面往往有过度满足,当孩子有了需求的时候,还没有去探索,照顾者就自动来满足了,这样,孩子一方面被剥夺了探索的乐趣,失去了承受挫折的机会,另一方面自恋也很容易膨胀,认为自己就是天然就应该万事都被满足的。而满足孩子的人,在满足孩子的过程中,避免了承受孩子探索失败的焦虑,也可以让自己在孩子面前如上帝般的全能,其实照顾者满足的是自己。
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,因为缺少在真实的世界里的学习,所以当他们一旦开始独立面对社会的时候,往往是非常难以适应的,他会发现,原来这个世界不是围着自己转的,原来不是每个人都天然的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,原来自己也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,原自己的努力也不全是可以成功的。一个从小没有机会接触这个世界的真实的成年人,突然要去适应这个世界的真实,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,所以,某种程度上,溺爱也是一种伤害,一种甜蜜的虐待。
被宠爱的孩子和被溺爱的孩子是非常不同的,被宠爱的过程是:我尊重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,有自己的发展道路,所以我不会强迫你必须服从我的想法,但是我会站在你的身后,当你遇上困难的时候扶你一把;我信任你有能力逐渐长大,所以我站在你的身边陪你经历你生命中的成功与失败,高潮与低谷,我始终信任你有能力找到你自己的路,你成功时我心怀喜悦与祝福,你遭遇失败时我与你分担焦虑与痛苦,但我始终是陪着你,但不替代你;我理解你成长的不易,所以,我会一直等待,等待你长大,等待你慢慢积累越来越强大的能力,而不是催促你,不会因为你失败而责备你,因为明白你我作为一个渺小的人类,能够存活下来已是不易;最重要的,是爱你,不是因为你漂亮,不是因为你有多少光环,我爱你,只是因为你是你,我爱你这个人,你这个人的价值并不由那些附加价值所决定,我只是无条件的爱着你。
一个能够在内心中确定自己被父母爱着的孩子,哪怕生活是贫穷的,哪怕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,但是只要内心保有爱的确定感,他就可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,也会有自由表达自己可爱之处的勇气。那些保留在内心的爱的影像,我们叫它“爱的客体表象”,一个人,只要内心保有这个影像,哪怕很少,少到可能只是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笑脸,或者邻居的某句不经意的夸赞,都有可能成为支持一个人努力去改善生命轨迹的动力,而一个内心完全没有爱的客体的人,存活下来是很困难的,活下来也是很难有生命质量的,很多因为情感痛苦最终选择自杀的人,内心是没有这样的客体表象的。
所以,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,都应该有机会享受到被宠爱,只因为,生命本身,值得被尊重,被宠爱。
相关文章:##
网友评论:生命需要被宠爱,生命值得被宠爱
